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办

领导活动首页 > 工作动态 > 领导活动 > 专访: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专访: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发布日期: 2020-10-11  浏览次数:  来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中,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民革党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长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谈论观点。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包容和集体动员的力量,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可以激发乡村群众创业创新的自觉意志和行为,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努力。可见,乡村文化振兴,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哪些困境?
 
梁鑫华:乡村社会原有文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原有的以“乡土”为基础,以“熟人社会”为核心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关系日益消解,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减弱,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地被损毁甚至消失。
       其次,乡村公共文化短缺,不良风气乘虚而入的现象需要警惕。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在具体落实上,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不对称和脱节的现象,如内容单一,不能因地制宜,缺乏自身特色和吸引力,很难激起村民的认同共鸣等。
       最后,乡村文化建设也有缺失主体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使得乡村失去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空心化极为严重,不仅使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主力军,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记者: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
 
梁鑫华: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乡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乡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实化于行。
       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对乡村文化再提升,构建现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以达到继承、创新和保护乡村文化的目的。
       此外,要注重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要在传承中根据时代变化努力创新,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多重功能效应。每年农历秋分——农民丰收节是国家规定的农民唯一的节日,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当地特色,加大组织和引导力度,办好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
       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依托乡村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如乡村文化旅游、乡村演艺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民俗文化体验、民族节庆、特色产业会展等。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的潜在经济价值,推进跨界整合,提升当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创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
 
记者: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要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变供需脱节的情况,以需求为导向,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
 
记者: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要运用好新媒体资源,除提供村民的娱乐活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外,还要通过新媒体将产业链打开,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一种乡村的符号卖点,又是一次产业的进阶升级,将乡村文化从保守、封闭的环境下解放出来,积极地面对市场、融入市场,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乡村文化市场机制,以市场的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汇集文化力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
 
来源:团结报

上一篇:舒惠国顾问出版《舒惠国书法集》
下一篇:牢牢把握数字文化建设新机遇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辉煌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管理协会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东土城路甲9号中国远东大楼九层     邮编:100013
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管理中心 公益域名证书编号:20151201023031794   京ICP备06030506号